顯微鏡發展史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學生通過一個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自己微小目標物體時,可以發展使其放大功能成像。工業視頻顯微鏡將傳統的顯微鏡與攝像系統,顯示器或者電腦相結合,達到對被測物體的放大觀察的目的。金相顯微鏡電腦型金相顯微鏡或是數碼金相顯微鏡是將光學顯微鏡技術、光電轉換技術、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地結合在一起而開發研制成的高科技產品,可以在計算機上很方便地觀察金相圖像,從而對金相圖譜進行分析,評級等以及對圖片進行輸出、打印。體視顯微鏡指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使雙眼引起立體感覺的雙目顯微鏡。后來我們逐漸對球形玻璃材料表面處理能使這些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年,荷蘭和意大利的眼鏡制造者已經能夠造出一種類似電子顯微鏡的放大實驗儀器。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使用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得出科學合理的顯微鏡光路結構,當時的光學工匠精神紛紛開始從事顯微鏡的制造、推廣和改進。
17世紀中葉,英國的羅伯特·胡克和荷蘭的列文虎克,都對顯微鏡的發展作出了**的貢獻。1665年前后,胡克在顯微鏡中加入粗動和微動調焦機構、照明系統和承載標本片的工作臺。這些部件經過不斷改進,成為現代顯微鏡的基本組成部分。
從1673年到1677年,萊文·胡克(Levine Hooke)制造了單組分放大鏡型高功率顯微鏡,其中9個至今仍保留。 胡克和Lewin胡克利用自制的顯微鏡研究動植物的微觀結構,取得了巨大成就。 19世紀高質量消色差浸沒物鏡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顯微鏡觀察精細結構的能力。 1827年,Amich是**個使用浸沒物鏡人。 19世紀70年代,德國阿貝奠定了顯微鏡成像的經典理論基礎。 這促進了顯微鏡制造和顯微觀察技術的快速發展,為19世紀下半葉包括科赫和巴斯德在內的生物學家和醫學科學家發現細菌和微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隨著顯微鏡結構的發展,顯微觀察技術也隨之發展起來: 1850年的體視顯微鏡顯微鏡,1893年的干涉顯微鏡,以及1935年荷蘭物理學家澤爾尼克發明的相襯顯微技術顯微鏡,他在1953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經典的工業顯微鏡只是光學元件和精密機械元件的組合,它利用人眼作為接收器來觀察放大的圖像。后來,在顯微鏡上增加了照相裝置,用照相膠片作為接收器,可以記錄和存儲。在現代,光電元件、電視攝像機和電荷耦合器被廣泛用作顯微鏡的接收器,與微型計算機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圖像信息采集和處理系統。
表面為曲面的玻璃或其他信息透明以及材料可以制成的光學透鏡可以使一個物體放大功能成像,光學電子顯微鏡技術就是我們利用自己這一工作原理把微小目標物體通過放大到人眼足以影響觀察的尺寸。近代的工業顯微鏡分析通常需要采用學生兩級放大,分別由物鏡和目鏡完成。被觀察研究物體位于物鏡的前方,被物鏡作**級放大后成一倒立的實象,然后此實像再被目鏡作第二級放大,成一虛象,人眼看到的就是虛像。而顯微鏡的總放大倍率能力就是物鏡放大倍率和目鏡放大倍率的乘積。放大倍率是指直線結構尺寸的放大比,而不是中國面積比。
Copyright © 2014-2022 微儀光電工業顯微鏡銷售部 版權所有 津ICP備2021000527號-3 XML地圖 津公網安備12011002023082號